欢迎试用韩使燕行录全文检索系统

发布人:公共服务部-何雪英
发布日期:2019-04-23

访问网址:http://guji.unihan.com.cn/?tryIp=True          http://gujiku.unihan.com.cn/

登录方式:校园网 IP范围内登录,用户名:sysu,密码:sysulib

试用期限:至2019.7.19

数据库简介:

        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往来频繁。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这在朝鲜的历史上被统称为《燕行录》。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臣,回国后往往要由国王召见,汇报有关中国的情况。尤其是书状官,必须将途中的见闻记录禀报国王;使团中的其他人员也私撰有关出使中国的记闻,它们多是用汉文写成,也有个别是用谚文(即朝鲜文)写作的。

        最早的《燕行录》著述的时间开始于崇德二年(1637),今所能见到的是金宗一写的《沈阳日乘》,而能见到的最晚的著作则是光绪十四年(1888)无名氏的《燕辕日录》。

        《燕行录》具有体裁多样、作者层次广、年代跨度大的特点。其体裁有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鲜派往中国的正、副使、书状官,以及使节团中一般的随员,著名的学者有朴趾源、李德懋、洪大容、柳得恭等,这些人同时也是朝鲜历史上“北学派”的著名人物。

        《燕行录》记载了路途、使行人员、贡品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尤其对于中国的时政、著名人物、藩属外交、边境贸易、商人市集、士人科举、以及婚丧风俗都是记述较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鲜学者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对于研究明清史的学者而言,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珍贵史料。

        本数据库所采用为韩国成均馆大学收藏的《燕行录》,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处理。内容所含三百八十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燕行书籍,是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直笔、全面、完整是《燕行录》的最大的优点,也使其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

数据库指南页:

        图书馆主页-试用数据库-韩使燕行录全文检索系统

 

版权声明:

        中山大学图书馆尊重并维护原作者和出版者的知识产权利益, 并呼吁校园网用户严格遵守版权法的规定,严禁任何个人或单位恶意下载数据或将数据用于任何商业或其他营利性用途,严禁任何个人或单位私设代理提供校外人员使用。不得使用网络下载工具如迅雷、flashget、电驴等批量下载或多线程下载电子资源。上述情况一经发现,我们将有权停止违规IP的使用权限。

分享